蕭頌: 《間奏曲,作品十九第二號》

Ernest Chausson (1855-1899)

演出者:
大提琴:歐陽伶宜、鋼琴:陳宜蓁
使用樂器:
Jacques Boquary, Vc (1719)
播放樂章 (點擊曲名開始播放)

蕭頌 (Amédée-Ernest Chausson, 1855-1899) 出生於法國巴黎新興的中產階級家庭,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,但正當他的音樂事業開始發展時,卻不幸英年早逝。蕭頌的音樂極具個人特色,作品反映出受華格納與法朗克 (Cesar Franck, 1822-1890) 影響,創作手法有著他們的影子;風格上則有馬斯內、布拉姆斯 (Johannes Brahms, 1833-1897) 留下的風采韻味。簡而言之,蕭頌的創作思維,可做為法國浪漫風格如馬斯內與法朗克,及以德布西為首的印象樂派間的銜接管道。 本樂曲〈間奏曲〉(Interlude)是蕭頌作品19《愛與海之詩》(Poème de l’amour et de la mer)中的一首簡短樂曲。《愛與海之詩》是一首以管弦樂團伴奏人聲的連篇歌曲,創作時間於1882-92年間,並於1893年再次修訂,題獻給法國作曲家迪帕克 (Henri Duparc)。本連篇歌曲包含兩個部份,歌詞皆是蕭頌朋友布修(Maurice Bouchor)的詩篇,第一部分為〈水之花〉 (La fleur des eaux) ,第二部份為〈愛之死〉 (La mort de l’amour) 。兩部分間則有管弦樂演奏的「間奏曲」。〈間奏曲〉開頭標示「緩慢與哀傷」 (Lent et triste) ,點明了它的曲風。儘管樂曲改編成大提琴與鋼琴伴奏版,但依然不失原本由管絃樂團演奏的音樂張力與聲響層次。 本錄音以法國製琴師雅各波給於1719年製作的提琴演奏。大提琴演奏的旋律,由弱而強再轉緩的氣息,格外顯得清晰且扣人心弦;鋼琴伴奏奏出貫串全曲的後半拍,更是強化「間奏曲」本身的淡遠遙思及過渡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