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賽爾: 《「當我長眠於地」選自歌劇《迪多與阿尼亞斯》》

Henry Purcell (1659-1695)

演出者:
大提琴:歐陽伶宜、鋼琴:陳宜蓁
使用樂器:
Thomas Dodd, Vc (1800)
播放樂章 (點擊曲名開始播放)

普塞爾 (Henry Purcell, 1658-1695) 出生於音樂世家,是巴洛克時期重要的作曲家。他的創作相當多元,從供皇室消遣使用的舞曲、室內樂,到供國事場合使用的頌歌、禮儀音樂,產量皆很豐富;此外,也有創作質量俱豐的宗教音樂、歌曲與話劇配樂;然而,普塞爾最卓越的貢獻在於晚年創作的歌劇。他的作品融合義大利與法國音樂元素,又帶有鮮明的英國民族特色與市民風味,故成就獨到的英國巴洛克音樂。 歌曲〈當我長眠於地〉出自普塞爾歌劇《迪多與阿尼亞斯》 (Dido and Aeneas) 。《迪多與阿尼亞斯》是普塞爾為一所女子學校演出的創作。《迪多與阿尼亞斯》是前面附有前言 (prolog) 的三幕歌劇,以塔德 (Nahum Tate) 的劇本為基礎,是部讓普塞爾與其它英國作曲家與眾不同的重要作品,也是一部真正名列「歌劇」大雅之堂的英國戲劇作品。故事內容主要在敘述:阿尼亞斯從特洛伊城毀滅時逃出,後來遇到迦太基王后迪多,兩人陷入熱戀,但諸神卻招喚阿尼亞斯回義大利,使之不得不離開迪多的故事。〈當我長眠於地〉出自第三幕,是整部歌部的高潮,也是首相當著名的悲歌,迪多高貴自尊地歌詠著他的死亡。 〈當我長眠於地〉可分為兩部份,前半為宣敘調,後半則為著名的詠嘆調。前半以「你的手,貝琳達」開始,並不祥地以「現在死亡會隨時來到」作結。整段宣敘調是迪多向僕人貝琳達說明他自己的死期不遠矣!音樂內涵是標準的英國味,與法國、義大利特色不同,旋律相當自由、彈性相當大。詠嘆調緊接在後,迪多向僕人表明,但願她的死不會讓她「心煩意亂」,僕人可以記得她,「但要忘卻她的命運」!詠嘆調的淒美旋律建立在固定的「頑固音型」上,頑固低音音型自始自終不斷反覆(如下圖所示),層層下降的半音階,是典型的悲歌設計方式。此外,各音的節奏甚不規則,以五小節為一循環,且有許多不協和聲響的和聲設計,在強拍上愈益明顯,象徵冷肅氣氛。音樂與歌詞配合得恰到好處,可見普塞爾之創作巧思。 本錄音以英國製琴師湯瑪士‧陶德 (Thomas Dodd) 於1800年製作的大提琴演奏迪多的旋律,其旋律起伏溫和,配合最後的歌詞「記得我!」而帶入樂曲高潮。儘管大提琴沒有如人聲般可傳情、傳意的「歌詞」,但它那接近人聲的音域,像極了失了寵的高貴皇后,喃喃訴說著她的悲情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