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
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
名曲聆賞
- / 義大利名曲 /
- 蒙台威爾第《喔! 我的愛人在哪裡》
- 馬利尼《第四號奏鳴曲為小提琴拉奏雙弦》
- 梅盧拉《三首小品選自《器樂歌曲第四輯》第一首》
- 史卡拉第《四重奏—為一把直笛,兩把小提琴和數字低音》
- 史卡拉第《四重奏—為三把中音直笛和數字低音》
- 柯瑞里《C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五第三號》
- 玻凱利尼《A大調第六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》
- 維奧第《小提琴二重奏,作品十九》
- 魏拉契尼《G小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一第一號》
- 傑米尼亞利《A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一第一號》
- 柯賴里《D小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五第十二號(佛利亞)》
- 塔悌尼《G小調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,作品一,「被遺棄的黛朵」》
- 托塞里《小夜曲》
- 葛路克《「受精靈之舞」選自歌劇《奧菲歐與尤麗蒂采》》
- 玻凱利尼《小步舞曲》
- 玻凱利尼《小步舞曲》
- 帕格尼尼《鐘》
- 帕格尼尼《鐘》
傑米尼亞利: 《A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一第一號》
Francesco Geminiani (1687-1762)
演出者:
小提琴:盧佳君、大提琴:曾素芝、大鍵琴:蔡佳璇
Omobono Stradivari, Vi (1740); Matteo Goffriller, Vc (1700)
傑米尼亞利出生於義大利北方城市盧卡 (Lucca) ,其在義大利的音樂學習、成長背景相當多采多姿,曾在羅馬追隨柯賴里學習小提琴。1711年以後,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音樂家史卡拉第,其後接受貴族的贊助定居於倫敦,從此聲名大噪。當時義大利的學生稱他為「Il Furibondo」 (意為「瘋狂的人」) ,可見其高超功力。他也曾暫時旅居巴黎,畢生以教學與創作為主,1751年倫敦出版的《小提琴的演奏藝術》,則是探討巴洛克時期演奏技法的重要寶庫。 作品一原先是寫給小提琴演奏 (1716年) ,1739年的版本則改編給長笛演奏;1757年又出版改編後的三重奏鳴曲。12首奏鳴曲依循其師柯賴里作品五的安排,前6首為教會奏鳴曲,後6首為室內奏鳴曲。但在某種程度上,節奏、旋律與樂句的不規則、不對稱特質,已與柯賴里的音樂風格背離。根據音樂史學家布尼的說法,這些奏鳴曲作品已凌駕柯賴里的作品之上,展現更精緻的韻味,且甚少演奏者能夠駕馭它們。 本錄音收錄的A大調奏鳴曲形式為教會奏鳴曲,樂章間速度遵照傳統慢-快-慢-快的順序,曲中的大跳音程、複雜和聲、頻繁轉調、驚人的快速音群,在在顯示出樂曲本身豐富綿密的織度與深度。 本錄音使用歐莫柏諾.史特拉底瓦里於1740年製作的名琴演奏,配合同為義大利音樂名家傑米尼亞利的作品,義大利十八世紀音樂與樂器的完美樣貌,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