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瑞里: 《C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五第三號》

Arcangelo Corelli (1653-1713)

演出者:
小提琴:陳沁紅、大提琴:林宜嫺、大鍵琴:張姍卿
使用樂器:
Nicolò Amati, Vi (1656)、Giovanni Paolo Maggini,Vc (c. 1610)
播放樂章 (點擊曲名開始播放)

柯賴里(Arcangelo Corelli, 1653-1713)出生於義大利北方的弗吉納諾小城,家族擁有土地,屬於較高的社會階層,從小他跟隨兄弟姊妹們,向當地的傳教士學音樂。柯賴里13歲時,離開家鄉前往波隆納(Bologna)學習小提琴。當時的波隆納擁有一座名聞全歐的大教堂聖彼德尼歐(St. Petronio),聚集了諸多優秀的音樂家,諸如卡薩悌、佩悌、維塔利等,柯賴里就在這個樂風鼎盛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。大約在21歲那年,他離開波隆納前往羅馬,擔任教堂樂團小提琴手,並在那兒度過餘生。 柯賴里在小提琴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:他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外,也被視為是現代小提琴技巧的奠基者,傑出的教師。他將小提琴弓法系統化,其學生傑米尼亞利(法國sco Geminiani, 1687-1762)以他的教學為基礎,撰寫《小提琴的演奏藝術》(The Art of Playing the Violin, 1751),是最早有關於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的一部經典論著。 柯賴里是西洋音樂史上第一位只創作器樂音樂的傑出作曲家,沒有留下任何為人聲而寫的作品;他是一位完美主義者,雖然留下的作品不多,但每首都是經典之作,是後世作曲家們學習的楷模。《C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,作品五》出版於1700年,包括了12首為小提琴獨奏以及數字低音伴奏的樂曲。在形式上,1-6首是以當時流行,樂章以速度標示的「教會奏鳴曲」(sonata da chiesa)寫成;7-11首則是以舞曲樂章為架構的「室內奏鳴曲」(sonata da camera);最後一首則是一組變奏曲。第三號是屬於教會奏鳴曲式,由慢-快-慢-快-快五個樂章所組成。每一個樂章柯賴里都要求演奏者展現不同的小提琴技巧,慢板樂章通常是考驗即興演奏能力,音樂是由簡易的音符所組成,給予演奏家自由發揮的空間;快板樂章則佈滿快速音符的樂段,挑戰雙音或三音技巧來製造多聲部的聲響。值得一提的是本曲第二樂章接近結尾的地方,柯賴里寫了一段裝飾奏(cadenza),有音樂史書上提到,這預示了之後的古典以及浪漫時期,作曲家會在協奏曲的樂章加入結尾裝飾奏的手法 錄音是由音色清亮,尼可羅.阿瑪蒂於1656年製造的名琴演奏。此琴奠基了現代小提琴的形制,是阿瑪蒂家族製琴歷史上的最經典之作,配合此首西洋音樂史上第一位器樂大師的作品,呈現出巴洛克中後期小提琴音樂的完美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