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
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
名曲聆賞
- / 其他名曲 /
- 畢貝爾《描繪奏鳴曲》
- 拉赫曼尼諾夫《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,作品十九第三樂章》
- 葛拉祖諾夫《吟遊詩人之歌,作品七十一》
- 柴可夫斯基《夜曲,作品十九第四首》
- 嘉南民謠《六月茉莉》
- 貝里奧《芭蕾情景, 作品一百》
- 蘇克《「熱情」選自四首鋼琴與小提琴的小品,作品17第二號》
- 克萊斯勒《中國花鼓,作品三》
- 蕭邦《升C小調夜曲》
- 法雅《西班牙民歌組曲》
- 成田為三《海濱之歌》
- 愛爾蘭民謠《倫敦德里之歌》
- 庫宜《東方舞曲》
- 波爾第尼《洋娃娃之舞》
- 史塔密茲《第二號弦樂二重奏,作品十二》
- 林姆斯基‧高沙可夫《大黃蜂的飛行》
- 蘇格蘭民謠《安妮羅莉》
- 薩拉沙泰《流浪者之歌,作品二十》
- 薩拉沙堤《流浪者之歌,作品二十》
- 鄧雨賢《望春風》
- 鄧雨賢《雨夜花》
- 葛利格《「晨曦」選自《皮爾金組曲》》
- 葛利格《蘇維格之歌》
- 西貝流士《芬蘭頌》
- 波佩《往昔美好的日子,作品六十四第一號》
- 山田耕作《紅蜻蜓》
- 史麥塔納《莫爾島河》
- 葛利格《蘇維格之歌》
- 葛利格《「晨曦」選自《皮爾金組曲》》
- 薩拉沙堤《流浪者之歌,作品二十》
- 葛利格《蘇維格之歌》
- 柴可夫斯基《「花之圓舞曲」選自芭蕾組曲《胡桃鉗》,作品七十一》
克萊斯勒: 《中國花鼓,作品三》
Fritz Kreisler (1875-1962)
演出者:
小提琴:陳沁紅、鋼琴:藍充盈
Antonio Stradivari "Joachim-Elman", Vi (1722)
克萊斯勒 (Fritz Kreisler, 1875-1962)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,四歲由父親啟蒙學琴,年僅七歲就獲特別准許進入維也納音樂院 (原定最低入學年齡為十歲) ,在校期間除了師事約瑟夫.海梅斯伯格二世學習小提琴演奏之外,也隨布魯克納 (Anton Bruckner, 1824-1896) 學習音樂理論並自修鋼琴。十歲自維也納音樂院畢業,獲校內小提琴比賽首獎。隨後轉赴法國就讀巴黎音樂院,十二歲畢業並奪得校內小提琴比賽首獎。從這時開始,克萊斯勒便展開了他的職業演奏生涯。 克萊斯勒屬於音樂史上少數天賦異稟的小提琴家之一,不論就讀音樂院期間或展開其職業演奏生涯之後,他練琴的時間都比一般小提琴家來得少。似乎他憑直覺就對這項樂器的性能瞭若指掌,自然而然的創造出無懈可擊的聲音。 這首《中國花鼓》是克萊斯勒到中國旅行時,看到街頭賣藝者敲打花鼓後,取用其節奏寫成的小提琴曲,描繪中國迎神廟會熱鬧喧擾的歡樂氣氛。此曲由三段式構成:急板的第一段,在細微的節奏上華麗地開始;中段是歌謠般優雅的音樂;隨後再回到第一段後結束全曲。克萊斯勒企圖在節奏上表現出中國花鼓的感覺;在輕巧的斷奏和東方風格的旋律中,巧妙地插入半音階,使本曲的風格更為新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