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
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
製琴系統/學派
瑞士系統-蘇黎世學派 ( Zürich School)
蘇黎世 (Zürich) 是瑞士最大城,也是德語區的文化中心。Hans Krouchdaler、Johannes Ambrosius Weiss和Franz Straub都是十七世紀的製琴師,它們當時在德國南邊(黑森林) 以及瑞士西北部和中部一帶工作,可見瑞士的製琴業很早就開始發展。
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因素,瑞士西部的洛桑 (Lausanne) 和日內瓦 (Geneva) 受到法國製琴風格的影響,而北部、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則受到德國及波希米亞 (Bohemian) 傳統的影響。十九世紀時製琴師輩出,包括:洛桑的弗朗索瓦‧馬利‧普普納 (Francois Marie Pupunat, 1805-1868)、伯恩 (Bern) 的古斯塔夫‧梅特菲瑟 (Gustav Methfessel, 1859-1910)、以及蘇黎世 (Zürich) 的安東‧希本許納 (Anton Siebenhüner, 1851-1922) 。包括:洛桑的Franziskus Maria Pupunatus (1805-1868)、伯恩 (Bern) 的古斯塔夫‧梅特菲瑟 (Gustav Methfessel, 1859-1910)、以及蘇黎世的Anton Siebenhühner I (1851-1922)。
二十世紀瑞士著名的製琴師有 (星號代表該製琴師族至今仍活躍著) :蘇黎世的尤根‧泰努奇 (Eugen Tenucci, 1874-1960)、J. Emil Zust、Paul Banziger sen.*、Georg Ullmann、君‧威羅 (Jean Werro, 1868-1938) *;在巴塞爾 (Basel) 有Paul Meinel、Fritz Baumgartner Snr.*、Gustav Senn*;在日內瓦有Alfred和PierreVidoudez。
位於伯恩的布里恩茲製琴學校 (The Violin Making School in Brienz) 成立於1944年,屬於私人的機構,知名製琴師科尼格 (Adolf Heinrich König) 、齊默曼 (Ulrich Zimmermann) 都曾經擔任過校長。傳統的四年課程,接著幾年的”wanderjahre”是這所學校的教學體制,四年的訓練課程包括製琴 (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)的理論課與實作課,以及弦樂器與弓的維修訓練,特別的是他們也有開設音樂教育的課程。
為什麼布里恩茲會被選為製琴學校的地點呢?答案是因為布里恩茲擁有盛名己久的木雕與木頭工藝,因絃樂器的製作被期望能發展出新的貿易。布里恩茲這所小型、私立的製琴學校很快就碰到經營困難。1948年以後,德國和法國憑藉著他們有價格優勢的樂器和配件打進製琴市場,布里恩茲的生產無法擴展,經濟基礎十分薄弱,伯恩州在1952年七月一日接手了這所學校,希望能夠永續經營。1994年,布里恩茲製琴學校慶祝創校五十周年,展示出校友們所製作的樂器,並在當地教堂舉辦公眾音樂會,呈現出此學校半世紀以來的發展榮景,也鞏固了它在瑞士製琴工業上的重要地位。至今,他的發明更促成了西班牙製琴學校的成立,且直接影響了十九到二十世紀的重要製琴師,像是拉米雷斯 (Ramirez) 家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