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大利系統-布雷西亞學派 (Brescia School)

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亞(Brescia)城,自古以弓弦樂器和管風琴的製造,馳名全歐,是打造出高品質維奧爾琴(Viol)、魯特琴(Lute)、西特琴(Cittern)和中提琴的始祖,早在十六世紀,製琴產量就已非常豐富。紀寇摩‧德拉克納(Giacomo della Corna, ca. 1484-ca. 1560)是當時的製琴大師之一,打造了魯特琴。米凱利(De Micheli)家族被認定為最早開啟製琴史的重要家族,尤其老札內妥(Zanetto Micheli da Montichiaro, ca. 1489-ca. 1560)是第一位可考的中提琴製造者、亦是布雷西亞學派的開山祖師;但根據文獻資料僅能判斷他製造了許多弓弦樂器,尚未能確定其作品即為今日所認定的提琴形制。

老札內妥將技藝傳承給兒子皮瑞奇諾.米凱利.札內妥(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, ca. 1520-ca. 1606),他們的子孫並非十六世紀後半期唯一活躍的弦樂器製造家族,文獻中提及許多弦樂製琴師的名字,但是卻鮮少與現今留存於世的樂器有關,例如:喬維塔‧羅迪安尼(Giovita Rodiani, ca. 1540-1619)和基羅拉摩‧維爾基(Girolamo Virchi)。在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非加斯帕洛‧達薩羅(Gasparo da Salò, 1540-1609)莫屬,但到了十六世紀末期,雙雙於商業競爭中慢慢淡出,轉而專注彈撥樂器的製作。

達薩羅近四十年的製琴生涯中製造出為數可觀的弦樂器,包含中提琴、維奧琴和少數的小提琴。他訓練出許多製琴學徒,包括他的兒子弗朗切斯科和喬凡尼.保羅.馬吉尼(Giovanni Paolo Maggini, 1580-ca. 1630/31)。儘管達薩羅製琴手法原始,但奠定了布雷西亞的製琴基礎,尤其晚年代表作品品質精良,尤其中提琴更是現代製琴典範之一。達薩羅在百年製琴史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,而學生馬吉尼更將當地製琴產業推向頂峰。

馬吉尼繼承了達薩羅的製琴成就,1606年在市中心建立自己的事業,可惜1630年夏天爆發瘟疫大流行,馬吉尼很不幸地躲不過這次災難,自此布雷西亞的製琴傳統隨之消逝。雖然仍有少數製琴師活下來,但留存於世的作品極為稀少,儘管他們較不知名,但對提琴史卻功不可沒。

來自于德國的萊辛納(Lassigner)家族。安德列‧萊辛納(Andrea Lassigner,生卒年不詳)的兩個兒子卡洛(Carlo Lassigner,生卒年不詳)和喬凡尼(Giovanni Lassigner,生卒年不詳)與孫子斯堤法諾(Stefano Lassigner, ?-1700)皆隨他一起製琴。斯堤法諾在1700年逝世後,他的妻子改嫁給來自米蘭的加塔諾‧巴斯塔(Gaetano Pasta, 1679-1723),萊辛納的工作室也因此由巴斯塔接管。另一個在瘟疫中存活的製琴師是馬蒂歐‧班堤(Matteo Bentic, 1580-?)。瘟疫過後,一些德國製琴師從威尼斯搬來布雷西亞。較知名的有:米凱利‧艾斯禮(Michele Aisele, ?-1686)和馬蒂歐‧雷利柯(Matteo Reilich, ?-1678);這兩位製琴師在布雷西亞分別成立個人工作室,生產彈撥樂器,且兩人的家族都在許多城市進行買賣交易。艾斯禮家族有個成員在威尼斯和莫德納(Modena)工作。雷利柯家族早在威尼斯即享有盛名;1683-1684年間,家族中有位成員曾在尼可羅.阿瑪蒂(Nicolò Amati, 1596-1684)的工作室學習製琴。

直到1663年喬凡尼.巴蒂斯塔.羅傑利(Giovanni Battista Rogeri, 1642-ca. 1710)來到布雷西亞,他所製作的琴巧妙地融合了阿瑪蒂與布雷西亞風格,使得自1630年以來中斷的布雷西亞製琴工業,邁向另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。

之後彼得羅‧紀寇摩‧羅傑利(Pietro Giacomo Rogeri, 1665-1724)承繼了父親的作品風格,作品樸實擁有完美的音色,1724年過世後,布雷西亞學派有沉息近百年之久;直到十九世紀初期,保羅.斯卡拉佩拉(Paolo Scarampella, 1805-1870)開始製琴,再由兒子斯堤法諾.斯卡拉佩拉(Stefano Scarampella, 1843-1925)繼承父業,布雷西亞學派才算再次興起,不過1886年,斯卡拉佩拉將工作室搬到曼圖阿(Mantua)之後,布雷西亞學派再次沉寂於製琴歷史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