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大利系統-克里蒙納學派 (Cremona School)

里蒙納(Cremona)學派的產生對於後世製琴界有著很大的傳承與教育意義,以文藝復興當時的情況來看,商業活動大量增加,使小提琴買賣的交易量與銷售的市場相當大,也讓各製琴學派蓬勃發展,常見父子或整個家族傳承接續的情況。克里蒙納的樂器製造始於1520年代,傳說中,製琴家馬丁尼哥(Giovanni Leonardo da Martinengo,生卒年不詳)及學徒安德烈‧阿瑪蒂(Andrea Amati, ca. 1505-1577)從布雷西亞(Brescia)搬到克里蒙納並開設工作室,開啟了克里蒙納的製琴王朝。十七世紀初的戰亂與瘟疫,曾重創了克里蒙納提琴製造的發展,而後尼可羅‧阿瑪蒂(Nicolò Amati, 1596-1684)又將克里蒙納學派發揚光大,培育出製琴史上一位位重要的幕後推手,如弗朗切斯科‧盧傑利(Francesco Ruggeri, ca. 1620-1698)、安德烈‧瓜奈里 (Andrea Guarneri, 1623-1698)等人。

當布雷西亞的製琴大師馬吉尼(Giovanni Paolo Maggini, 1580-ca. 1630/1631)逝世後,製琴中心的領導地位遂由克里蒙納所取代,直至十七世紀中葉,克里蒙納的琴價已遠高於布雷西亞的琴。在這些製琴師的經驗傳承之下,使克里蒙納製琴學派的生命綿延不絕,直到史特拉底瓦里(Antonio Stradivari, ca. 1644-1737)的年代,終於將克里蒙納的製琴學派達到了技巧與聲譽的巔峰,雄霸於義大利與全世界。

令人惋惜的是,當史特拉底瓦里與耶穌‧瓜奈里(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, 1698-1744)這兩位大師辭世不久後,克里蒙納的提琴事業約於1760年代開始衰落了。其原因可分為幾個方面:北義大利的政治與經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;製琴家族學派後繼無人而使製琴傳統失傳;太多阿瑪蒂、盧傑利、史特拉底瓦里大師的作品在北義大利流動,而影響到消費者向當代作者訂購新琴的意願;另外也受到德國米騰瓦(Mittenwald)將提琴產銷導入企業化的因素,導致義大利堅持手工提琴製造的傳統逐漸沒落。

到了1850年代,從目前資料可知,克里蒙納當地僅剩下三位製琴師製琴,分別為恩里柯‧契魯蒂(Enrico Ceruti, 1806-1883)、彼得羅‧葛祿利(Pietro Grulli, 1831-1898)、朱塞佩‧貝爾特拉米(Giuseppe Beltrami, 1889-1973),三人皆以商業為製琴考量,手工琴較少。1937年,為慶祝史特拉底瓦里去世兩百周年而成立的國際提琴製作學院(International Violin Making School),使得1950年後克里蒙納的製琴傳統再度復甦。

十九世紀初,提琴演奏家發揮了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里等名琴的潛力,讓世人見識到這些名琴的優越性,促使克里蒙納的名琴被賦予古董的價值。這些名琴經歷了不同演奏家的人生際遇之後,豐富的傳奇典故更增添了名琴的歷史淬鍊。二十世紀中葉,世人再度崇尚手藝與傳統價值,使得義大利製琴師傅的手工琴藝再度為人所珍愛,各地的製琴師也以傳承克里蒙納製琴技術為號召。1938年設立製琴學校後,製琴工作室也日益增多,使它重新獲得了製琴聖地的名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