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資料庫收藏: violin(1707) violin(1709) cello(1709) violin(1713) violin(1722) cello(ca.1730)
安 東尼奧.史特拉底瓦里(Antonio Stradivari, ca. 1644-1737),其名震爍古今,可說是提琴製造史上的偉人。他的故居與製琴工坊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,供人參觀憑弔。而坊前的一塊紀念碑這樣寫著:「這間屋子曾是史特拉底瓦里製作最高品質小提琴的地方。因為他精湛的手藝,使克里蒙納成為一座無法被遺忘的城市。」 克里蒙納(Cremona)並沒有史特拉底瓦里的出生紀錄,因此他的生辰是從他製琴標籤的年份所推演而來的。史特拉底瓦里早年是個木雕學徒,至今仍無文獻能證實他於何處習得製琴工藝,但他早年的琴充滿著阿瑪蒂(Amati)的傳統風格與特質,因而史上多認定他是尼可羅.阿瑪蒂(Nicolò Amati, 1596-1684)的學生,然而阿瑪蒂家族卻沒有關於他的人口紀錄,也沒有任何正式的文件能證明這個推測。最近的研究則顯示出,弗朗切斯科.盧傑利(Francesco Ruggeri, ca. 1620-1698)極為可能是史特拉底瓦里的老師。他最早為世人所知的提琴標籤為「Alumnus Amati, faciebat anno 1666」,意即為「受到阿瑪蒂的精神影響」,而這把琴的琴頭設計方式,卻與盧傑利的琴頭有著獨一無二的相同特色,由此可印證其師徒關係。1680年,史特拉底瓦里全家搬至Piazza San Domenico定居並在此從事製琴工作,自尼可羅.阿瑪蒂於1684年逝世後,他的名聲迅速竄高,1690年時他已成為克里蒙納最重要的製琴師,其名聲也遠播至克里蒙納城之外。 史特拉底瓦里的創作期可分為四個階段: (一)1666-1680:Amatisé” perioz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,早年的史特拉底瓦里極可能是追隨弗朗切斯科學習製琴,因此並未脫離阿瑪蒂製琴風格的影響,以阿瑪蒂較小的提琴形制為基礎,些微改良阿瑪蒂琴型。琴首的螺旋雕刻地深刻且線條流暢,將拱型結構部份稍作降低。他的琴與阿瑪蒂琴有著同樣清晰明亮的高音與純淨的木質音色,靈敏的反應更深受大多數演奏者的喜愛,連塗漆也像阿瑪蒂的黃橙色澤,因此可稱為「阿瑪蒂型的史特拉底瓦里琴」。此時期的作品數量很少,大約只有二十多把提琴。 (二)1680-1700: Long Pattern Period 1680-1690年間,史特拉底瓦里的創作風格產生了變化,他對體形長的琴型進行了多次的試驗,1684年起開始專注於阿瑪蒂「大型小提琴」(Grand Pattern)的形制。他想把阿瑪蒂琴微妙柔和的音色,和馬吉尼(Giovanni Paolo Maggini, 1580-ca. 1630)琴強壯而厚實的音色相結合。為了試製這種新型小提琴的最佳木材厚度,他不斷地嘗試做了好幾種模型,在小提琴的尺寸和形制上認真地進行了十年的實驗。 1690-1698年間,他脫離了阿瑪蒂風格的影響,發展出長型的史特拉底瓦里式小提琴,通稱為“Long Strad”,這種大形體的小提琴,面板與背板的拱型弧度設計得更為平坦,上下側板仍維持著稍微細窄的比例,因此琴身比克里蒙納之前的作品看起來更為扁平,並具備有飽滿的音量與強勁的穿透力。音響的效果結合了馬吉尼琴圓潤飽滿的音色,與阿瑪蒂琴明亮的琴音特性。自1690年起,他似乎發現了配製透明而有光澤油漆的秘訣,他開始塗上金黃色的底漆,再塗上紅色調的油漆,呈現出漂亮的油漆色澤。因此,此時期的漆色更紅,也比之前的提琴更不易脫落。 (三)1700-1720:Golden Period 此時期是史特拉底瓦里製琴生涯巔峰,最優秀的琴都是在這時所製作。1700-1704年間,他再次改良的提琴形制;1704年,他發展出「貝茲」(“Betts”)形制,將「長型史氏琴」(“Long Strad”)的琴身長度改回原來的14英吋,琴身弧線更為漂亮,使琴身輪廓呈現出極為對稱的美感。此時他已經掌握了製作提琴木材的準確厚度,面板稍帶些弧度,使樂器具有極甜美、充實、帶有張力的音色。角木的鑲線接縫處隱約呈現出獨特三角形,暗示其鑲線並非同時接尾;F孔於設計的比例上更為對稱,透過陽光的反射,可察覺到F孔與琴身邊緣之間有一束平行光線,這是獨一無二的特色。此後,琴身長度幾乎固定於14英吋而很少更動,偶爾於琴身比例、寬度及弧度上稍作修改,以保有獨特的提琴音色。而這時所定型下來的提琴形制,也成為現今製琴師遵循的準則與最佳的模範。 1690-1720年間是克里蒙納木頭品質最好的時期,史特拉底瓦里自1690年起收購許多優良美觀的木頭,並製作出大量優秀的提琴。油漆方面,他也開發出自己的色調,反射出似火焰般地橘褐色。據說,其提琴之所以具有無與倫比的音色,可能是因為該種油漆具有可延展性。終於,史特拉底瓦里揚棄了阿瑪蒂的影響創造出自己的風格,實現自己多年來的構想。 史特拉底瓦里於1707-1710年間,發展出較小形制的大提琴,即眾所皆知的“forma B”,成為十九世紀初製琴家的標準形制,29吋的琴身也被當今認為是最理想的琴長。這種形制的大提琴有超乎尋常的音響特質,在洪亮低音與振動高音之間達到理想的平衡,即使在音樂廳中演奏pianissimo的音量依然清晰透徹。 (四)1720-1737:Late Period” 約於1722-1724年後,優良木頭幾乎用盡,高品質的漂亮楓木木頭也越不容易購得,因此1724年後,便恢復使用本地產的楓木(oppio)來製作樂器。雖然晚年的製琴手藝不如過往,降低了作工穩定性與精確性,然而其製琴產量並無減少,音色品質仍非常出色,極有可能是在兩位兒子的幫忙下完成製琴的工作。近代提琴演奏家,如克萊斯勒、易薩伊等,都曾使用他晚年製作的琴。另一方面,在史特拉底瓦里於生命的最後十年間,他縮窄了之前所發展的大提琴形制,改良為相似於「長型史氏琴」小提琴比例的形制。 史特拉底瓦里的十一名子女裡,僅有弗朗切斯科(Francesco Stradivari, 1671-1743)與歐莫柏諾(Omobono Stradivari, 1679-1742)兩個兒子繼承父業。在父親追求完美的磨練下,他們製作的琴也表現出傑出水準,不過在當時,兩人的藝術天賦卻被長壽的父親成就所掩蓋。史特拉底瓦里逝世不久之後,歐莫柏諾與弗朗切斯科相繼去世,史氏家族製琴事業的傳承隨即中斷。 幼子保羅(Paolo Stradivari, 1708-1776)於1745年將製琴工作坊租給史特拉底瓦里晚年的學徒卡洛.白貢齊(Carlo Bergonzi, 1683-1747),1776年又將父親所有的製琴工具、模子、圖稿賣給科希奧伯爵(Count Cozio di Salabue, 1755-1840)。 根據知名英國琴商希爾公司的估計,史特拉底瓦里在七十年的製琴生涯中製造了約1200支琴,他的顧客群傾向於較富有的貴族、皇室,因此提琴的保留情形較佳。這些樂器的設計圖稿、製琴工具與模板,至今仍收藏於克里蒙納的「史特拉底瓦里博物館」。據估計,仍留存於世的樂器約有600支小提琴、50支大提琴、12支中提琴、一支豎琴、一支曼陀林琴與四支吉他。 1782年,史特拉底瓦里的提琴被演奏家維奧第(G. B. Viotti, 1755-1824)帶到巴黎,在首演中震撼了全場觀眾,從此後他的琴被歐洲各國的演奏家與收藏家競相爭逐,形成一股巨大風潮。史特拉底瓦里徹底改造了小提琴,來因應逐漸擴大的樂團編制與演出場所;他製造的小提琴音色豐潤,搭配交響樂團協奏時簡直天衣無縫,不只符合現代音樂家的需求,還能提升演奏的藝術表現。十八世紀末,全歐洲人無不傾倒於史特拉底瓦里琴音的優美絕倫,演奏家無不以擁有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為終生最大願望。這股風潮延續到十九世紀,史特拉底瓦里琴與瓜奈里(Guarneri)琴一同成為音樂會的小提琴演奏家之最佳選擇。名小提琴演奏家慕特(Anne-Sophie Mutter, 1963-)曾說:「當你擁有一把史特拉底瓦里,即使只是碰觸它,都能感到無比的興奮。」 史特拉底瓦里確立了提琴的最佳規格,成為後代仿效的典範,將提琴的形式、比例、油漆及音色等,發展到最高的境界。史特拉底瓦里琴體的優越架構以及無與倫比的醇美音色,在當時可說是無人能超越,至少直到耶穌.瓜奈里(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, 1698-1744)的出現堪與匹敵,然而他的油漆在製琴史上已臻至最高的境界,被視為是創造力極為成功的表現。
Hint: 按Esc鍵或點擊此方框以外區域均可關閉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