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-巴蒂斯特.維姚姆
Jean-Baptiste Vuillaume, 1798-1875

製琴學派: ,Vuillaume Family

生平介紹:

-巴蒂斯特.維姚姆(Jean-Baptiste Vuillaume, 1798-1875)是十九世紀法國巴黎(Paris)製琴家與琴商。1798年出生於密爾谷,早年在家鄉接受父親的製琴訓練;1818年到巴黎替約瑟夫.夏諾(Joseph Chanot, 1760-1832)製作小提琴;1821年轉到管風琴製作家尼可拉.雷特(Nicolas Lété, 1775-1819)開設的琴行工作,1825年成為雷特的合夥人;1827年便自立工作室。他對於史特拉底瓦里(Stradivari)琴特別感到興趣,可以說是第一位融合了傳統製琴技術與物理規則的製琴家,特別是在聽覺的音響上,維姚姆製作的琴,在音色上相當具有爆發力。

另外,提琴維修師的身分則讓維姚姆得以經手許多義大利名琴,這些經驗使他可以輕易地仿製名琴,甚至仿製品令旁人難以察覺,不過這也讓他獲得了不道德偽製者的惡名。其實維姚姆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,當維姚姆首次公開推出自己製造的提琴時,雖然這些琴品質不錯,但卻僅獲得少數人們注意,大部分的買家都將注意力專注在古老製琴家的樂器上,而這些琴的價值,大部分取決於富有收藏家,真正專家的鑑定反而不是影響提琴價值的主要原因。

維姚姆的作品中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史特拉底瓦里複製琴,這些複製琴在拍賣會上得到良好的名聲及很好的價格,同時也開啟了維姚姆的名聲。之後優秀作品逐漸產生,維姚姆慢慢停止製作仿製琴,開始製作、買賣屬於自己的作品“genuine Vuillaumes”,這些琴被視為法國提琴代表,並被許多演奏家讚賞,其作品擁有美好的音色特性。他並在漆料的研究持續了許多年,經過後人仔細地審查,發現維姚姆所使用的某些漆料和古老義大利琴漆是一樣的,漆料質地較為濃厚。在木頭的選擇上,維姚姆使用了最好的木材,這些木材多來自瑞士、提洛爾以及達爾馬西亞。

當維姚姆成立工作室的初期,同時也意識到琴弓對於小提琴音色的重要性,便開始聘僱製弓師,珮索瓦於1826年加入他的工作室,成為第一位員工,而年輕的多明尼克.珮卡特(Dominique Peccatte, 1810-1874)於同一年也來到此,珮索瓦則成為他的老師。此後,多位優秀製弓師相繼慕名而來,有些在那裡接受學徒訓練,有些則是已具備完善技巧的弓匠,值得一提的是,維姚姆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個性與風格,尤其在弓頭部分,而全部琴弓烙印上維姚姆之名出售。

維姚姆所使用的弓桿木料是上等的布蘭哥木(Pernambuco),金玳瑁、金象牙或金烏木的馬尾庫都是當時一流之作。1834年,他發明中空鐵管弓(hollow steel tubing),由空心的不鏽鋼或鎳為材料,因為布蘭哥木愈來愈少又價格昂貴,但1850年後因難以調節弓桿弧度而停產;1835年,他研發出可自換弓毛(self-rehairing)的琴弓並申請專利,到1860年左右逐漸停產,豐克羅斯(Claude Joseph Fonclause, 1799-1862)、多明尼克.珮卡特(Dominique Peccatte, 1810-1874)及皮耶.西蒙(Pierre Simon, 1808-1881)都使用過此技術;1845年,他創造出「維姚姆馬尾庫」(Vuillaume frog),特徵是將金屬滑片(Underslide)改為半圓形以增加穩定度,而金屬半圓環(Ferrule)接縫的角度也由尖銳改為圓弧狀,此模具主要由馬隆(Nicolas Maline, 1822-1877)製造,而1855年瓦翰(François Nicolas Voirin, 1833-1885)改良後沿用到1870年。此外,維姚姆也是世上首位使用微型照片(micro-photo)的人,他在馬尾庫珍珠眼內崁入內含肖像照的史坦霍普鏡片(Stanhope lens),肖像人物包括帕格尼尼(Niccolò Paganini, 1782-1840)、薩拉沙泰(Pablo de Sarasate, 1844-1908)、圖特(François Xavier Tourte, 1748-1835)以及他自己,此設計主要由瓦翰操刀。維姚姆致力從美學和演奏性能兩角度去改良琴弓,他的堅持造就了十九世紀下半法國製弓業的大幅進展。

維姚姆並不是製弓師,但他對法國製弓界的貢獻極大,他不僅是十九世紀繼呂波(Nicolas Lupot 1758-1824)之後最負盛名的法國製琴師,更身兼發明家、鑑賞家及企業家等多重身分,在巴黎開設當時歐洲最成功的工作室,他對小提琴和琴弓的熱愛眾所皆知,並成功延攬了當時一流的製弓人才為他工作,無疑是十九世紀法國製弓界發展的重要推手。

職業:

製琴師、商人

工作經歷:

1818-1821, France-Par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