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基本資料/
出生:
1756, Italy-Sesto
死亡:
1817, Italy
/奇美博物館收藏/
violin (1813) viola (1804)

喬凡尼.巴蒂斯塔.契魯蒂
Giovanni Battista Ceruti, 1756-1817

製琴學派: ,Ceruti Family

生平介紹:

凡尼.巴蒂斯塔.契魯蒂(Giovanni Battista Ceruti, 1756-1817)出生於克里蒙納(Cremona)城以北的賽斯托(Sesto)小鎮,早年是個織布工,1786年後離開家鄉遷往克里蒙納,大約10年後才開始從事製琴工作。喬凡尼.巴蒂斯塔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斯托里奧尼(Lorenzo Storioni, 1744-1816)的學生,然而根據科希奧伯爵(Count Cozio di Salabue, 1755-1840)於1804年的記載,事實上,喬凡尼.巴蒂斯塔跟隨一個業餘的小提琴製琴師兼收藏家Count Alessandro Maggi(1747-1830)學習製琴。此外,喬凡尼.巴蒂斯塔很可能於1798年投入製琴事業之前,也受到白貢齊兄弟(Nicola Bergonzi、Carlo II Bergonzi)製琴工藝的指導,因此,早期(1795-1798年)的製琴風格與白貢齊兄弟的提琴形制極為相似。如進一步地觀察,更可發現到耶穌.瓜奈里(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, 1698-1744)對他的影響,尤其是早期作品中,琴頭雕刻的球形狀特色,可看出他試圖效仿瓜奈里成熟時期的琴頭。

1800年,喬凡尼.巴蒂斯塔已成為一位優秀傑出的製琴師,當斯托里奧尼於1802年離開了克里蒙納,再加上尼可羅.白貢齊(Nicola Bergonzi, 1754-1832)於1804年改行轉為布料商人,喬凡尼.巴蒂斯塔即被視為主導克里蒙納製琴業的大師。十九世紀前十年是喬凡尼.巴蒂斯塔多產且極富創造力的時期,他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。許多專業或業餘的演奏家競相選購他的樂器,使他成為克里蒙納最受歡迎的製琴家。今日資料仍無法確定喬凡尼.巴蒂斯塔是否接管斯托里奧尼的工作室,但某些作品明顯地表露出斯托里奧尼對他的影響。

1800-1815年間,喬凡尼.巴蒂斯塔製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。他的製琴風格,比斯托里奧尼琴更為勻稱雅致,提琴細部輪廓清晰分明,製琴技術也更為謹慎小心,整齊的鑲線、削圓的琴頭以及均等高度的拱型結構,使美學構造及音響色澤上皆獲得高度的評價。琴頭設計很明顯地經歷了多樣的變化,尤其是多變的直徑且獨特的球形狀,使“eye”更為明顯。F孔相當垂直,相似於尼可羅.白貢齊的風格;晚期F孔雕刻形式較為自由且設計多樣化。早期的塗漆使用光燦的紅褐色,或呈相當淺亮的黃褐色澤。1805年,喬凡尼.巴蒂斯塔於布列拉皇宮(Palazzo Brera)所舉辦的米蘭藝術博覽會(Milan Fine Arts Exposition)展示他製作的一把提琴,許多十九世紀克里蒙納的作家皆宣稱,喬凡尼.巴蒂斯塔於這次博覽會上獲頒了一面金牌。1810年,喬凡尼.巴蒂斯塔確實與他的兒子朱塞佩(Giuseppe Ceruti, 1785-1860)一同製琴,此時的作品結合了阿瑪蒂「大型小提琴」( “Grand Pattern” )的典雅形制與克里蒙納晚期解放精神的風格。此時的塗漆色澤多樣化,比他早期的漆色還要深,最傑出顏色為迷人的深紅色,很可惜這樣的色澤在晚期的克里蒙納製琴學派裡極為罕見。選材方面,他會根據音色特性來挑選背板的木頭,通常會使用整齊捲紋的oppio木頭、素色無花紋的楓木或是勻稱虎背紋的漂亮楓木。

喬凡尼.巴蒂斯塔於1814年搬至Contrada Coltellai地區從事製琴工作,住在尼可羅.白貢齊的隔壁,這地方是克里蒙納傳統製琴師所居住的地區,1780年代時更是尼可羅.白貢齊與斯托里奧尼在此競爭製琴事業的地點; 1814年春天,契魯蒂家族搬進此地,成為此區唯一的製琴師。

喬凡尼.巴蒂斯塔逝世於1817年,可能死於當年克里蒙納所爆發的斑疹傷寒。他傳承了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克里蒙納製琴傳統,重振了克里蒙納的製琴名望,此外,三代以上的契魯蒂家族都成為克里蒙納的主要製琴師。

職業:

製琴師

工作經歷:

1798-1814, Italy-Cremona
1814-?, Italy-Contrada Coltellai ( 1814年春天,契魯蒂家族搬進此地,成為此區唯一的製琴師。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