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基本資料/
出生:
ca.1620, Italy
死亡:
1698, Italy
/奇美博物館收藏/
violin (1696)

弗朗切斯科.盧傑利
Francesco Ruggeri, ca.1620-1698

製琴學派: ,Ruggier Family

生平介紹:

朗切斯科.盧傑利(Francesco Ruggeri, ca. 1620-1698)被視為是尼可羅.阿瑪蒂(Nicolò Amati, 1596-1684)最早的學徒,雖然迄今的文獻仍無法確切地說明他是於何時何地開始製琴的,而他的琴充滿著強烈的阿瑪蒂製琴風格,更被視為是阿瑪蒂琴最好的模仿者。英國希爾兄弟認為,弗朗切斯科很可能於1630-1632年間開始在尼可羅.阿瑪蒂工作坊幫忙製琴,直到1640-1641年間才於阿瑪蒂住宅附近創立自己的工作室,開啟了他獨立製琴的事業。

雖然弗朗切斯科遵循前輩們的製琴傳統,但也不會受限於前人所制定的形式,他製作的提琴與阿瑪蒂琴仍有些微的差異。他試圖改善提琴音色而接受新的想法,使其音響更圓潤深沉與清澈洪亮,具有穿透力的能量。早期使用橙色塗漆,有時呈深橘色澤,有時呈明亮濃艷的橙黃色或金褐色;晚期則改用迷人的暗紅色漆或紅褐漆。他加長F孔形狀並向邊緣傾斜;提高面板的拱型結構,使琴身更為寬大,呈現優雅弧線。提琴上下側板的彎曲弧度較小,C側板隱約呈現出直角形。漩渦狀琴頭的輪廓更為清晰深刻,螺旋形部分雕刻較淺,尤其是琴頭側面的弧度幾乎是平的,這也是他最具獨創性的特色。

1650年代弗朗切斯科開始在其作品上簽名,據資料顯示,存留至今最早的樂器是1653年製的大提琴。1670-1680年代起,弗朗切斯科開始於提琴上註明日期,並嵌入了仿製尼可羅.阿瑪蒂的姓名標籤。因此,他的作品常被誤認為尼可羅.阿瑪蒂的複製品,甚至被不肖商人標示為尼可羅.阿瑪蒂的名字來出售。據1685年的某份文獻裡記載著,有位生氣的客戶抱怨他花了12枚西班牙金幣,買了一把標籤為尼可羅.阿瑪蒂的琴,實際上卻為弗朗切斯科的作品,在當時弗朗切斯科的琴劣於阿瑪蒂製琴水準,琴價值是阿瑪蒂琴的四分之一。

弗朗切斯科與其兒子們有時會採用洋梨樹來製作提琴的某些結構,因此他們會於製作的樂器簽上“il Per”或“detto il Per”的標籤,而這也是與羅傑利(Rogeri)家族區分的特徵。盧傑利家族提琴標籤上的姓氏有幾種拼法-Ruger、Ruggeri、Rugier、Rugieri、Ruggeri、Ruggerius。 弗朗切斯科是個多產的小提琴製琴家,大部分的樂器製作於1660年-1690年代,中提琴產量雖少卻有極佳的品質。他在製琴史上最重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大提琴形制的改良,他的大提琴產量非常多,且似乎深受當時演奏家的喜愛。從1670年代初期開始,弗朗切斯科對大提琴的形制進行了各種試驗,更是克里蒙納學派的製琴師裡,第一位發展出較小形制的大提琴,他比安德烈.瓜奈里(Andrea Guarneri, 1623-1698)及史特拉底瓦里(Antonio Stradivari, ca. 1644-1737)還要早20年進行大提琴形制的試驗。他通常會使用無花紋的木頭來製作大提琴背板,時而改用白楊木頭,雖然做工不精緻,但所發出來的音色非常洪亮且極具穿透力,受到當時極度的讚賞。

弗朗切斯科製作了兩種形制的大提琴,一為較大的“church bass”;二為較小的形制,用於演奏世俗音樂。這種小形制的“Ruggeri model”大提琴較容易拉奏,後來更成為一般公認的提琴規格標準,直至今日,他的大提琴仍被賦予極高的價值。

弗朗切斯科在世時,有四個兒子協助他製琴,分別為喬凡尼.巴蒂斯塔.盧傑利(Giovanni Battista Ruggeri, 1653-1711)、蓋慶託(Giacinto Ruggeri, 1661-1697)、文千佐(Vincenzo Ruggeri, 1663-1719)、卡洛(Carlo Ruggeri, 1666-1713),1690年兄弟們將工作室搬進城內,文千佐則自立門戶。弗朗切斯科過世後主要由三兒子繼承家業,其中只有文千佐也達到與其父相同水準的成就。另外根據考證,卡洛‧白貢齊(Carlo Brgonzi)和盧傑利家族具有深厚的情誼,白貢齊早期使用的形制接近文千佐1710年制的樂器,也有人認為盧傑利可能是白貢齊的老師。

當時的克里蒙納是由阿瑪蒂家族居於主導地位,儘管弗朗切斯科的製琴水準不亞於尼可羅.阿瑪蒂,然而終其一生卻沒有得到該有的聲望。經過幾百年歷史洪流,弗朗切斯科的作品歷經時光的試煉終於得到極高的肯定;如今,他的琴與阿瑪蒂琴的價值,可謂旗鼓相當。

職業:

製琴師

工作經歷:

ca.1630-ca.1640, Italy-Cremona, Nicolò Amati
ca.1640-1698, Italy-Cremona